秋燥傷肺 易引起濕疹、乾癬等皮膚病
秋冬季氣候轉涼而乾,對人的皮膚也產生影響。台北醫學
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歐景騰表示,入秋後的皮膚保養以保濕最重要,傳統中醫認為,這種現象很早以前就觀察到,因此自古就有秋氣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說法,所以秋冬養生必須順應「養陰潤燥」。
歐醫師指出,人的皮膚及毛髮在這時候會有乾燥、緊繃、細紋、龜裂、脫皮脫屑、脫落等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的皮膚搔癢,最主要是因為外在氣溫下降,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油脂也會跟著下降,造成皮膚出油量減少及皮膚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種讓人不舒服的症狀。許多皮膚病容易在秋冬發生或加重,例如皮膚癢(濕疹)、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等,所以民眾在秋冬時節來臨時,更要慎重地保養自己的皮膚,以免讓各種皮膚病上身,屆時若出現各種令人不舒服的症狀,恐怕就後悔莫及。
歐景騰醫師指出,個人秋冬日常的肌膚保健首重「清潔」
與「保濕」。一般而言,清潔時不能用太熱的水,因為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本身具天然的保濕效果,熱水會洗掉皮膚的油脂,造成皮膚水分易散失,結果就使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另外,清潔用品的選擇也很重要。夏天皮膚出油多,許多
人會使用去油能力較強的產品,到了秋冬季節皮脂分泌減少時如果繼續使用,容易造成皮膚過於乾燥,這時候應先將清潔用品換成比較溫和的類型,洗後如果還會感覺皮膚乾燥緊繃時可再加強保濕。保濕視個人皮膚狀況而定,皮膚愈乾燥愈應選擇油脂含量高的保養品。(使用冷製法作的紫草皂或牛(母)奶皂或金盞花滋潤皂是非常好的選擇)
歐景騰表示,若病情嚴重者應盡快接受治療,傳統中醫是
以辨症的結果作為治療的主要依據。如果症狀乾癢、遇冷風時更癢、遇暖則減輕者,這類屬風寒化燥,常用荊防敗毒散、當歸四逆湯等處方加以治療。
歐醫師指出,如果症狀為乾癢、乾裂、脫皮、脫屑為主,
這類屬血虛風燥,中醫治療是以袪風、養陰潤燥為原則,常用當歸飲子、百合固金湯等處方來加以治療。另有部分患者是在夏天時吃太過多瓜果、冷飲,或是辛辣類、燒烤
類食物,以致於造成體質偏於濕熱,結果秋冬一到就轉為化燥,進而產生皮膚的症狀,治療上就必須經由專業中醫師的診斷才能決定如何用藥。
飲食方面,建議患者應少吃辛辣類、燒烤類、燥熱類的食
物,可適度吃點核桃肉、奇異果、梨子、海帶、蘿蔔、葡
萄、蘋果、蓮藕、黃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圓肉、海
參和深海魚等有助於「滋陰潤燥」的食物。同時晚上儘早入睡,嚴禁熬夜和吸菸,否則易造成「陰虛燥熱」的體質,到時將對皮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留言列表